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推进玉米、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有序扩大试点范围,规范种植管理。 现在已经进行了一半,请问这项工作进展如何? 近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
问:很多人都非常关心转基因玉米、大豆的产业化应用,也有网友问为什么要搞转基因? 这项工作的总体考虑是什么,目前进展如何?
答:转基因确实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甚至还存在一些争议。 我们也注意到有人说,用普通种子不好吗? 事实上,生物育种是育种发展的新阶段。 一般来说,作物育种经历了自然选择、杂交育种、生物育种。 未来极有可能进入智能养殖时代。 目前,以基因改造为代表的生物育种是育种领域的革命性技术。 这是一个必须抓住的新领域、新赛道。 它不是可有可无、可用与否的。
农业转基因技术在提高农作物产量、减少病虫害损失、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节省劳动力成本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全球最大的转基因作物生产国和消费国美国为例。 1995年,转基因作物尚未商品化时,玉米和大豆平均亩产分别为475公斤和158公斤。 2022年,美国转基因玉米和大豆的种植面积将超过90%。 ,平均产量分别达到725公斤和222公斤,转基因技术发挥了革命性的作用。 美国种植和消费的几乎所有玉米和大豆都是转基因品种。
我国在转基因技术的研发方面也没有缺席。 在80年代启动的863高技术研究和90年代启动的973基础研究中都得到了部署和持续跟踪。 特别是2008年国家启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科技专项以来,我们在基因挖掘、遗传转化、品种培育、安全评价和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 在充分评价安全性、有效性的基础上,一批转基因品种依法取得安全证书。 2021年,国家将启动转基因玉米、大豆产业化试点,在科研实验田开展。 2022年将拓展至内蒙古、云南等地农民田间。 今年,试点范围扩大到河北、内蒙古、吉林、四川、云南5个省区的20个县,种子生产安排在甘肃。 从试点情况来看,转基因玉米、大豆具有突出的抗虫性和耐除草剂能力,对草地贪夜蛾等鳞翅目害虫防治效果达90%以上,除草效果达95%以上; 转基因玉米和大豆可增产5.6%至11.6%。 %。
在推进试点的同时,有关部门依据《种子法》、《食品安全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严格监管,严厉打击种子生产、种子销售、依法种植、加工、销售。 实施产品标签管理制度,确保行业应用规范有序。
问:有人担心目前转基因技术专利大多是国外的。 我国进入产业化应用后,如何保证我们的品种自主可控,不被别人控制?
答:这个问题不用担心。 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我国生物育种研发已经有了比较扎实的基础。 现在依法批准试点的转基因品种均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 推动产业应用有利于推动我国自主创新、增强竞争力。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广转基因抗虫棉的产业化应用,并在与国外抗虫棉品种的竞争中不断发展。 目前,国产抗虫棉市场占有率已达99%。 业内人士认为,如果继续拒绝应用此类革命性技术,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和产业竞争力将难以真正提高。 只有这样,与国外的差距才会不断拉大,我们才会真正“受制于人”。
问:大家最关心的是转基因产品的安全与不安全。 比如,有些人总是心存疑虑,“虫子吃了转基因作物就会死,人类吃了就没事”。 还有一些传言称转基因食品会致癌、导致不孕不育。 、影响子孙后代,转基因产品安全吗?
答:安全是转基因品种产业化的基础和前提。 转基因产品在投放市场前必须经过科学、全面、严格的食品安全评价和环境安全评价。 所有批准的转基因产品都是安全的。 我国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评价由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该委员会由全国农业、科技、卫生、生态环境、我国的安全评估参照国际通行做法,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和要求分阶段进行。 任何阶段如发现可能影响健康和环境安全的问题,将立即终止研发试验,不再进入产业化阶段。 。
抗虫作物是世界上最早大规模工业化应用的转基因产品。 科学家们将“抗虫蛋白”基因转移到农作物中,使它们能够抵抗昆虫。 事实上,抗虫蛋白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使用最广泛的 Bt 蛋白(来自苏云金芽孢杆菌)作为生物农药已安全使用 80 多年。 这种Bt蛋白的杀虫作用具有高度特异性,只能与特定害虫(如飞蛾、蝴蝶等鳞翅目害虫)肠道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害虫肠道穿孔而死亡。 人类、牲畜、家禽和其他昆虫的胃肠细胞没有结合这种蛋白质的“特异性受体”。 转基因食品进入人体后,和其他食品一样被正常消化吸收。 所以,“虫子吃了就死,人吃了就没事”。 ”。
至于传说中的转基因食品会致癌、导致不孕、影响子孙后代,这些都是谣言。 有关部门和专家已经多次用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的大量数据和事实进行澄清,但仍然在网络上反复出现,误导了很多人。 这些传闻有的是道听途说,有的是别有用心。
没有科学证据表明转基因食品会导致癌症。 转基因食品与癌症之间的联系源自法国人塞拉利尼 2012 年的一篇论文。 法国有关部门和欧洲食品安全局进行了为期6年、耗资1亿多元的研究。 结果表明,转基因玉米没有造成任何负面影响,也没有发现慢性毒性或致癌性。
转基因食品与不孕不育无关。 相关传闻源于2013年的一份报告,称“常年食用转基因玉米导致广西男大学生精子活力下降”。 事实上,大学生存在精子异常的说法来自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广西大学生性健康调查报告》。 报告提出,环境污染、长时间上网、熬夜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可能导致大学生精子异常。 ,根本就没有转基因这个词。
转基因食品不会影响子孙后代。 转基因食品不会在人体内蓄积,不会随着摄入量的增加而在体内蓄积,没有长期作用的物质基础,不会代代相传,不会改变我们的基因和影响后人。 目前,国内外已利用小鼠、猪、肉鸡等模型动物开展了大量转基因产品的多代饲养试验。 我国相关医学研究机构也对与人类关系最近的动物猴子进行了长期喂养实验,证明对后代没有影响。 我们也知道一些关于为什么用动物而不是人类来进行喂养实验的观点?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利用模型动物进行食品安全检测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 随着科学的发展,已经发展出一系列世界公认的测试模型、模拟测试、动物测试,完全可以替代人体测试。 事实上,在各国的食品安全评价中,并没有要求用人体来进行检测,因为科学家不可能让一种食品在人身上测试十年、二十年不吃其他东西,甚至一辈子都不吃。生活。 后人。
问:有人说国外转基因产品全部出口到我们这里。 发达国家消费转基因食品吗? 消费者可以自由选择吗?
答:欧美人不吃转基因食品。 这是一个流传甚广的谣言。 美国是转基因技术研发大国,也是全球最大的转基因作物生产国和消费国。 目前,美国已批准22种转基因作物产业化。 近年来,每年种植转基因作物约11亿亩,占耕地面积的40%以上。 其中玉米、大豆、棉花、甜菜等转基因品种种植面积超过90%。 美国生产的约50%的大豆和超过80%的玉米在国内消费而不是出口。 欧盟每年进口大量转基因农产品,主要是大豆、玉米、油菜籽、甜菜及其加工品。 据统计,2021年,欧盟进口转基因大豆约1500万吨,约占大豆进口总量的90%,进口转基因玉米超过300万吨,约占总量的30%。玉米进口。 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还进口大量大豆、玉米、油菜籽等转基因农产品。 这一信息在《人民日报》、《农民报》等媒体上都有报道,不难发现。
有时你会在互联网上看到一些国家正在销毁或拒绝转基因产品的消息。 这是因为进出口国家和地区对进入当地市场的产品有许可制度,未经批准的产品可能会被销毁或拒绝。 ,这不仅限于转基因产品,也不意味着按照法律法规生产的转基因产品不安全。
消费者有权知道自己消费的产品是否转基因。 我国对转基因大豆油、菜籽油等转基因产品实行强制标签制度,要求贴有“加工原料为转基因大豆/油菜籽”等标签。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转基因标签与安全性无关。 经批准上市流通的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 标签制度主要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 农业农村部食堂也从普通超市、农产品批发市场采购食品,转基因大豆油等产品已采购使用。